【全国教资笔试考试】小学科目二主观题汇总
1 小学科目二主观题汇总小学科目二主观题汇总 导语: 主观题涉及简答题、材料分析题和教学设计题,此处只汇总简答题和材 料分析题的作答技巧与答题素材,此种技巧适用于陌生题目考场即兴发挥, 因此最关键的还是我们平时的积累。 一、简答题的作答要求:一、简答题的作答要求: 1.按条写,有条理,顺序可变。 2.言简意赅,多写关键词。 3.字迹要工整。 4.遇到没有背过的,不能空,写满。 二、题目类型 (一)影响因素类 二、题目类型 (一)影响因素类 影响因素类题目主要考查原因,如影响因素、产生条件或制定依据。这 类题目可以采用因素分析法法书写答案:即从主观(内因)与客观(外因) 两个层面思考。 即从主观(内因)与客观(外因) 两个层面思考。 主观层面主要是从人自身角度出发,具体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分析:认 识、情感、意志、性格、需要、知识经验、认知风格、兴趣爱好、受教育程 度、年龄特征等。 客观层面具体可以已从以下方面进行分析:家庭(教育、环境、教养方 式)、学校(教育理念、同伴群体、校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生产力 发展水平、科技发展、大众传媒、社会观念/舆论) 题目链接题目链接 1.简述影响教育制度的因素。(教育制度制定的依据) 2 ①一定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要求。 ②社会生产力和科技发展水平。 ③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规律。 ④民族文化传统和外国学制的影响。 2.简述引起无意注意的因素。 ①客观条件,即刺激物本身的特点,包括刺激物的强度、对比性、新异 性和刺激物的运动变化。 ②主观条件,即人本身的状态,包括个人需要、情绪情感状态、直接兴 趣、个体的知识经验、期待等。 3.简述影响能力形成的因素。 ①先天素质。 ②早期经验。 ③教育与教学。 ④社会实践。 ⑤主观努力。 4.简述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 (1)遗传。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 性。 (2)环境。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环境使遗传提供的发 展可能性变成现实。 (3)学校教育。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4)主观能动性。主观能动性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动力,是促进个体发 展的决定性因素。 5.简述小学生品德不良的原因。 客观原因: ①家庭的不良教育。 ②社会的不良影响。 ③学校教育的疏漏。 主观原因:①缺乏正确的道德认识。②表现异常的情感反应。③存在明 显的意志薄弱。④养成了不良的行为习惯。⑤性格上的某些缺陷。 3 (二)实施步骤与实施要求类(二)实施步骤与实施要求类 步骤类题目主要考查某种方法或某种活动应该如何去实施,即操作步骤。这 类题目可以采用 “前-中-后” 的时间方法来书写答案, 即考虑实施前的准备工作, 实施过程中的工作和实施结束后的总结工作这三个时间段的要求。 (1)前——准备(用具)、训练、提出问题、制定计划、明确目的。 (2)中——实施、记录、个别指导。 (3)后——归纳整理、分析、得出结论、成果汇报、总结反思、评价。 题目链接题目链接 1.简述问卷法的实施步骤。 (1)编制问卷。 (2)问卷的发放。 (3)问卷的回收及审查。 (4)问卷的分析及整理。 (5)归纳总结,撰写报告。 2.简述行动研究的一般程序。 (1)确立课题; (2)查阅文献; (3)拟订行动计划 (4)实施行动; (5)总结反思; (6)评价效果 3.简述小学教育科研的一般过程 (1)确定研究课题; (2)查阅文献; (3)提出研究假设; (4)制订研究计划,设计研究方案; (5)收集、整理和分析资料; (6)得出结论; 4 (7)撰写成文。 4.简述培养小学生的观察力。 (1)引导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与任务,这是良好观察的重要条件。 (2)要有充分的观察准备,提出观察的具体方法,制订观察的计划。 (3)在实际观察中应加强对学生的个别指导,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 良好观察习惯。 (4)还要引导学生学会记录并整理观察结果,同时,还应引导学生开 展讨论,交流并汇报观察成果。 5.简述班主任应如何做好家访工作。 (1)从思想上重视家访。 (2)做好家访前的准备。 (3)精心选择家访时机。 (4)要讲究和家长谈话的策略。 (5)要及时做好记录和总结。 (三)理论类(三)理论类 理论类简答题主要是考查大家对于某一具体理论的识记和理解,这类题 目需要平时多加积累。 题目链接题目链接 1.简述《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基本理念中的“师德为先”的内 涵。 热爱小学教育事业,具有职业理想,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履行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依法执教。关爱小学生,尊重小学生人格,富有爱心、 责任心、耐心和细心;为人师表,教书育人,自尊自律,做小学生健康成长 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2.《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基本理念中的“能力为重”。 把学科知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有机结合,突出教书育人实践能力; 研究小学生,遵循小学生成长规律,提升教育教学专业化水平;坚持实践、 5 反思、再实践、再反思,不断提高专业能力。 3.简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具体观点。 ①知识观。知识并不准确,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 ②学生观。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丰富性与差异性。 ③学习观。强调学习的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和情境性。 4.简述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 ①前道德阶段(2 ~ 5 岁)。又称自我中心阶段。该时期儿童还不能 把自己同外在环境区别开来,而把外在环境看作是他自身的延伸。规则对他 来说不具有约束力。 ②权威阶段(5 ~ 8 岁)。又称他律道德阶段。该时期的儿童服从外 部规则,接受权威指定的规范,把人们规定的准则看作是固定的、不可变更 的,而且只根据行为后果来判断对错。 ③可逆性阶段(9 ~ 11 岁)。又称自律道德阶段。该时期的儿童既不 单纯地服从权威,也不机械地遵守规则,要求平等,而是根据行为的动机来 判断对错。 ④公正阶段(11 岁以后)。该时期的儿童开始倾向于主持公正、平等, 体验到公正、平等应该符合每个人的特殊情况。 5.简述学习动机与学习效率之间的关系。 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之间的关系并不是一种线性关系,而是倒 U 型曲线 关系。中等强度的动机最有利于任务的完成,即动机强度处于中等水平时, 工作效率最高。 心理学家耶克斯和多德森的研究表明,各种活动都存在一个最佳的动机 水平。在学习较复杂的问题时,动机强度的最佳水平点会低些;在学习任务 比较简单时,动机强度的最佳水平点会高些。 (四)培养措施类(四)培养措施类 培养措施类题目主要考查怎么做的问题,题目常见问法为“如何培养/ 提高……”。这类题目在作答时通常可以针对不同的主体提出不同的措施, 下面提供一些答题的模板。 6 教师:因材施教、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激发兴趣/动机、开设课程、 班会 家长:配合学校、做好榜样 学生自己:自我锻炼、自我激励、自我教育 题目链接题目链接 1.简述良好意志品质的培养措施。 (1)加强生活目的性教育,树立科学的世界观、远大的理想和信念, 培养学生行为的目的性,减少其行动的盲目性。 (2)加强养成教育,培养学生的自制能力。 (3)组织实践活动,在困难环境中锻炼学生的意志,让学生取得意志 锻炼的直接经验。 (4)教育学生正确地对待挫折。 (5)根据学生意志品质的差异,采取不同的锻炼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