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教资笔试考试】幼儿园科目二保教知识与能力
一、一、 学前儿童发展学前儿童发展 1、理解婴幼儿发展的涵义、过程及影响因素等 ◆涵义:婴幼儿发展,指婴幼儿在成长的过程中,身体和心理方面有规律地进行量变与质 变的过程。生理的发展是心理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过程:从胚胎形成到出生,从出生到幼儿期不同阶段的连续生长发育的过程。年龄越小 生长发育越快,孩子出生后第一年的前半年是生长发育最快的时期。 ◆影响因素:遗传、环境、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2、了解儿童发展理论主要流派的基本观点及其代表人物,并能运用有关知识分析论述儿 童发展的实际问题 ◆成熟势力说——格赛尔——双生子爬梯实验,他认为支配儿童心理发展的是成熟和学习 两个因素,成熟与内环境有关,而学习与外环境有关,其中生理成熟是推动儿童发展的主 要动力 ◆经典行为主义——华生——他认为心理的本质是行为,S-R 理论,即刺激与反应之间的 联系——环境决定论 ◆操作行为主义——斯金纳——强调行为的习得与及时强化有关 ◆社会认知——班杜拉——强调观察学习在行为发展中的作用——自我强化:人能观擦 自己的行为,并根据一定的评价标准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监督,由此强化或处罚自己◆ 精神分析——弗洛伊德——本我:快乐原则;自我:现实原则;超我:道德原则。 0~1 岁,口唇期;1~3 岁,肛门期;3~6 岁,性器期;6~11 岁,潜伏期;12 岁以后, 生殖期 ◆人格发展理论——埃里克森——8 个阶段:基本信任对基本不信任、自主对羞怯或疑 虑、主动感对内疚感、勤奋感对自卑感、同一性对角色混乱、亲密对孤独、创造对停滞、 完善对失望 ◆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三山实验——四个影响因素:成熟、自然经验、社会经 验、平衡化——四个年龄阶段:0~2 岁,感知运动阶段(感知觉和动作活动,利用或形成 某些低级行为图式);2~7 岁,前运算阶段(表象或内化了的感知或动作,自我中心,不 可逆性,没有守恒概念,相对具体性);7~11 岁,具体运算阶段(守恒概念,可逆 性);11 岁以后,形式运算阶段(可逆性、补偿性和灵活性) ◆文化历史理论——维果斯基——三个观点:文化的重要性;语言的角色;最近发展区 (儿童现有的水平和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的最小差异)——最近发展去的大小是儿童心 理发展潜能的主要标志——提出“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 3、了解婴幼儿身心发展的年龄阶段特征、发展趋势,能运用相关知识分析教育的适宜性 ◆婴儿期的年龄特征——0~1 个月:抓握反射(达尔文反射);巴宾斯基反射(脚 掌);巴布金反射(手掌)——1~6 个月:手眼协调和开始认生都发生在 5~6 个月◆幼 儿前期的年龄特征(1~3 岁)——真正形成人类心理特点的时期——言语的形成(初步 掌握本族语言的时期)、思维的萌芽(2 岁出现)、自我意识的萌芽(2 岁,掌握了代名 词“我”) ◆3~4 岁的年龄特征:行为具有强烈的情绪性;爱模仿;思维仍带有知觉行动性 第1 页共 14 页 ◆4~5 岁的年龄特征:爱玩、会玩、活泼好动;思维具体形象;开始接受任务;开始自 己组织游戏 ◆5~6 岁的年龄特征:好学、好问;抽象概括能力开始发展;个性初具雏形;开始掌握 认知方法 4、掌握幼儿身体发育、动作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并能够在教育活动中应用 ◆身体发育的特点:身长中心点随着年龄的增长下移;体围发育的顺序是由上而下,由中心 而末梢;婴幼儿各器官系统的发育不平衡,有先后快慢的差别(儿童肌肉的发育有两个高 峰,一个是在 5、6 岁以后,一个是性成熟期以后;肺的发育要在青春期才完全成熟) ◆身体发育的规律:幼儿身体发育是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幼儿身体发育的速度是波浪式 的(第一个突增期在 2 岁以前;第二个突增期在青春期);幼儿身体发育是具有程序性的 (从出生到发育成熟,头颅增长一倍,躯干增长两倍,上肢增长三倍,下肢增长四倍);各 系统的发育是不均衡的但又是统一协调的(神经系统的发育在胎儿时期和出生后一直是领先 的) ◆动作发展的规律:从整体到局部,首尾规律,近远规律,大小规律,无有规律 5、掌握幼儿认知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并能够在教育活动中应用(一)注意 ◆注意:一种心理状态,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特点是指向性和集中性 ◆无意注意:事先没有预订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有意注意:有预订目的并且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注意的规律 注意的选择性:由幼儿的兴趣和情绪引起,与幼儿的理解水平和幼儿的经验有密切关系, 受强化方式的影响注意的稳定性:(在良好的教育环境下,,3 岁幼儿能够集中注意 3~5 分钟左右,4 岁幼儿可 持续注意 10 分钟左右,5~6 岁的幼儿能保持注意 20 分钟左右)——影响因素:注意的对 象新颖、生动,形象鲜明;活动的游戏化;注意与幼儿操作活动的结合;幼儿的身体状况 注意的分配: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分配到两种或几种不同的对象与活动上。例如:幼儿 可以边唱歌边做动作,或边搭积木边聊天等。教师应该创造条件帮助儿童加强动作或活动 练习,使幼儿对所进行的活动比较熟练,至少对其中的一种活动掌握得比较熟练,做起来 不必花费多少注意或精力。 注意的广度:影响因素——注意对象的特点;活动的任务和个人的知识经验 ◆幼儿注意的分散的原因:无关刺激的干扰;疲劳;目的要求不明确;注意转移的能力差; 不能很好地进行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的转换 ◆幼儿注意分散的防止:避免无关刺激的干扰;根据幼儿的兴趣和需要组织活动;无意注意 和有意注意的交互作用;合理地组织教育活动( 二)感觉 ◆感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视觉 敏度:即视力,人分辨细小物体或远距离物体细微部分的能力颜色视觉: 区分颜色细微差别的能力幼儿的听觉感受性有很大的个别差异◆感觉规 律 第2 页共 14 页 感觉适应:指刺激物持续作用于同一感受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感 觉对比:同时对比,继时对比联觉:一种感觉引起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 感觉的补偿作用:盲人的听力比一般人灵敏 (三)知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受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 ◆视觉悬崖——深度知觉 形状知觉——圆形、正方形、半圆形、长方形、三角形、八边形、五边形、梯形、菱形 镜面示范——动作以幼儿的左右为基准 3岁——上下,4 岁——前后,5 岁——以自身为中心辨别左右,7 岁——以他人为中心 辨别左右,以及两个物体之间的左右方位 幼儿方位知觉的发展早于方位词的掌握 知觉规律 ◆知觉的选择性:对象与背景的差别(教师的板书、挂图和实验演示,应当突出重点,加 强对象与背景的差别);对象的活动性(教师应尽量多地利用活动模型、活动玩具以及幻 灯、录像等,使幼儿获得清晰的知觉);刺激物本身各部分的组合(在绘制挂图时,为了 突出需要观察的对象或部分,周围最好不要附加类似的线条或图形,注意拉开距离或加上 不同的色彩,老师讲课的声调应抑扬顿挫) ◆知觉的理解性——使幼儿对当前的知觉对象能够正确而迅速地理解,平时就必须从各方面 丰富幼儿的知识经验,并注意通过联系幼儿已有的知识经验) ◆知觉的整体性——教师的教学过程中,从各方面丰富幼儿的知识经验 ◆知觉的恒常性——当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了时候,知觉的映像仍然保持相对不 变。 (四)观察力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