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锥的体积说课稿及课件
. 说课说课 圆锥的体积圆锥的体积 九山镇宋王庄小学九山镇宋王庄小学张文波张文波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人 教版)第十二册第三单元“圆锥的体积”。下面将从教材、 学法、教法、教学设计等七方面加以说明。 首先说教材首先说教材 1、 教材的内容、地位和作用。 圆锥是小学几何初步知识的最后一个教学内容,是学生 在学习了平面图形以及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这三种立体 图形的基础上进行研究的。以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为学生学习其它图形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2、教学目标 《空间与图形》这一知识的教学是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 力、思维能力和建立空间观念的重要途径。它是人们更好地 认识和描述生活空间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教材十分注重把 学生的视野拓宽到自己生活的空间,注重以现实世界中有关 空间与图形的问题作为学习素材,使学生经历用观察、操作、 想象、思考等多种方式探索图形的性质、运动、位置、度量 等,并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此结 合《圆锥的体积》这一知识的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拟 定如下: 知知 识识 与与 技技 能能 目目 标标 :: . . 掌握圆锥的体积公式,能运用公式进行计算。掌握圆锥的体积公式,能运用公式进行计算。 过过 程程 与与 方方 法法 目目 标标 :: 在观察、操作、讨论等活动中探索圆锥的体积公式。在观察、操作、讨论等活动中探索圆锥的体积公式。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自觉养成合作交流与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自觉养成合作交流与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 3、本课的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 圆锥体积公式的运用。圆锥体积公式的运用。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 掌握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二、说学情 六年级学生已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对空间观念也有了 一定的了解。从一年级开始就认识了物体,五年级学习了长 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在前面刚学了圆柱的体积,在此基础 上学习圆柱的体积,学生很容易掌握,做到水到渠成。 三、说教学模式三、说教学模式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 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 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和知识 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本节 . . 课我主要采用引导发现法|实验操作法, 同时借助多媒体等教 学手段,增大教学容量,提高教学质量。 本节课我将以提出问题探索实验合作交流推理 归纳解决问题达标训练反思提升这几个步骤完成课 堂教学任务。 四、说教学设计 古人说:“授人之鱼,只供一餐所需;而给人之渔,终 身爱用不尽。”素质教育也要求学生装不仅“学会”,更要 “会学”。这节课我将指导学生动手实验、合作交流、归纳 推理、浓度尝试练习等方法,使学生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结合教法、学法,教具、学具准备有: 1、多媒体教学软件 2、多个空心圆柱、圆锥容器 3、装有水的水桶 (一)观察发现(4 分钟) 1、(电脑出示)一个铅锤,提问:怎样计算这个铅锤的 体积? 2、(电脑演示)把圆柱的上面逐渐缩小,一直缩小成一 点,这时圆柱体就变成了一个圆锥体。提问:你有什么发现 和想法? 3、板书课题 . . 本环节由复习提问开始,以旧引新。电脑演示直观形象, 动态地展现了变化过程,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引导 学生观察发现,大胆猜想,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 探究欲望,为下面的推导圆锥的体积起到铺垫作用,从而自 然导入新课。 (二)探究创新(16 分钟) 这个环节分三个步骤进行。 第一步“实验操作” 学生迫切希望通过实验来证实自己的猜想,所以学习兴趣盎 然,注意力高度集中,积极投入到实验中。 1、各学习小组拿出准备好的一个圆柱体和 A、B、C、D 四个圆锥体(其中只有 A、D 与圆柱等底等高),分别用四个 圆锥装满水倒入圆柱中,观察各要几次倒满,并把实验情况 做好记录。提示思考“通过实验你发现了什么? 当学生发现 A、D 两个圆锥所用的次数不定时,设疑:A、D 两个圆锥与圆柱有什么关系呢? 学生得出 AD 两个圆锥与圆柱等底等高。再次设疑:是不是所 有的圆锥都是正好用三次就倒满面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呢? 从而进入第二层实验。 2、各学习小组再拿大小不一、等底等高的圆柱与圆锥两 对,用两个圆锥装满水后分别倒入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中, 观察各要几次正好倒满。 . . 3、这一步通过实验操作,既能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 析及语言表达能力,更能学会与人合作、与人交流思维的过 程和结果。实验没有像教科书那样直接给出一组等底等高的 圆柱和圆锥容器,是因为那样操作,学生只是按现有程序演 示了一下书本上的结论而已,既无发现,更无创新,反而容 易忽视等底等高这一前提条件。没有用沙土而用水做实验, 因为沙土颗粒之间有空隙,结果不十分准确。我设计的实验 操作过程,与科学研究相类似,注重科学性、全面性,学生 操作自由度大,有利于学生创新力的发挥,有利于创新能力 的形成。 第二步:推导公式 1、讨论:圆锥的体积与圆柱的体积有什么关系?让学生 充分交流后达成共识“圆锥的体积是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 积的三分之一。 2、 圆锥的体积怎样计算?计算公式是什么?根据学生的 回答板书:V 锥=1/3 SH 本步骤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进一步理解和巩固新知, 培养学生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的条理性、准确性, 并突出教学重点。 第三步:尝试解题 1、学生阅读教科书刊 42 页内容,找出关键句、划出重 点词。这样做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 . . 2、放手让学生尝试独立解答例 1、例 2,指名学生板示 解题过程,集体订正。及时把探索到的新知应用于实践,教 师从中得到教学信息反馈以便调整教学内容,学生体验到 “再创造”与“成功”的喜悦,进一步激发他们学习的自主 性。 (三)应用深化(17 分钟) 这个环节是把已抽象化了的概念应用到新折情境中去,是 概念的复现和深化,主要以练习形式进行,具体设计如下: 1、基本练习 (1)判断对错。 (2)圆锥体积是圆柱体积的确良 1/3。() (3)圆柱体积等于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的 3 倍。() (4)一个圆柱体积是 45 立方厘米,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 积是 15 立方厘米。() (5)教科书 43 页“做一做”的 1、2 题。 2、综合练习 (四)总结反思 1、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这里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回顾 归纳所学知识内容、学习方法,能强化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促进学生掌握学法。 . . 2、 对自己和别人你有什么话要说?学生对自己和别人的学 习过程及学习效果进行评价,能强化自信、自立、自强意识, 激发自主发展的内动力。 (五)布置作业 布置作业:教科书 44 页第 3 题。适量的作业可及时反馈学生 学习情况,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品质。 五、课堂评价(三分钟) 根据新课程标准课堂评价要关注知识与技能的理解与掌握;关注知识与技能的理解与掌握; 关注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关注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 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