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赏析句子的方法
精品文档 小学语文赏析句子的方法小学语文赏析句子的方法 1 小学语文赏析句子的方法 1、掌握修辞手法 掌握比喻、排比、反问、拟人、夸张、对比、反语等修辞手法的 特点和作用。 如比喻能使意思明白浅显, 具体形象;排比能加强气势, 强化情感;夸张能突出事物特征;拟人能使事物生动形象;对比给人鲜 明印象;反语更能显示语言幽默风趣等。然后抓住该修辞手法结合句 子加以分析就能手到擒来,如上面所示的例句。 2、掌握一定的句式 要掌握陈述句、 疑问句、 反问句、 设问句、 感叹句、 双重否定句、 整句与散句等的特点和作用。句式不同,表达的效果也不同。陈述句 语气平稳,不温不火;疑问句吸引读者,制造悬念;设问句和反问句加 重语气;感叹句抒情强烈;倒装句出于表达的需要, 把句子成分的正常 次序颠倒过来;双重否定句表达强烈的肯定语气 ;而整句与散句的结 合则使句子有参差之美、音韵之美等。例如:“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 子,欣欣然张开了眼。 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小草偷偷地从 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 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 藏。风轻轻的,草软绵绵的。”这段描写就句式的角度来看,整散结 合,行文有参差之美,有音韵之感,如茵春草呈现在眼前,勃勃生机 跃然纸上,读来情致盎然。 1 精品文档 3、揣摩选词炼句 特别要揣摩动词、形容词、介词、拟声词、叠词等。这些词在表 情达意上往往体现了作者的独具匠心, 在文章中呈现独特的风采,品 析这些词语往往能起到出奇出新的效果。如:“八月的南疆,难躲热 浪。为品赏胡杨, 我们奔波在一望无际的戈壁摊上。熊熊燃烧的烈日 将大漠当成硕大无朋的锅,金黄的沙砾成了锅中热炒的花生, ‘毕毕 剥剥’的声响不时爆起。”品味这一句既可以从修辞手法入手, 也可 从视觉和听觉入手,还可以从拟声词“毕毕剥剥”入手。 这个拟声词 形象地写出了南疆热浪滚滚的情景。 4、掌握表现手法 许多美文极尽各种表现手法去描摹事物, 传达情感。如动与静的 描写相结合;视觉、听觉、触觉、味觉描写相结合等。例如:“不必 说碧绿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 鸣蝉在树叶里长鸣,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 (云雀) 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 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 就有无限趣味。 油蛉在这里低唱, 蟋蟀们在这里弹琴。”“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 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 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 这几句话分别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和味觉,写出了百草园里的趣味 多以及作者对百草园的喜爱之情, 使平时无味的百草园显得生机盎然, 令人欢快。 2 精品文档 2 小学语文赏析句子的方法 一、从句式入手 常见的几种句式表达效果为: 1、疑问句,吸引读者,制造悬念 2、设问句,提醒注意,引发思考 3、反问句,加强语气 4、感叹句,抒情强烈。 答题格式:这是个.句,表达了.(作用)。 二、从修辞角度入手 答题格式:运用.的修辞手法,写出了.的特点,表达了 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从用词角度入手 答题格式 :“.”一词,写出了.的特点或内容,表达 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从表达方式入手 散文常用的表达方式及作用: 1、议论,点明事件的意义或文章的主旨,起到统领全篇、画龙 点睛的效果; 2、抒情,可以使文章具有感染力。 3、描写,可使人、景、物再现的栩栩如生,使文章更加生动形 象。 4、记叙,可使读者对人物活动和事件的发展、全貌有个清晰的 3 精品文档 了解。 答题格式:运用了、 、 、 、 、 、 、的表达方式,点明了(写出、抒发或 交代)、 、 、 、 、 、 、 、 五、从语句所在位置入手 一般有: 从结构上统领全文、引出下文的、 、 、 、 、 、 、 、为下文、 、 、 、 、 、 、 、做铺 垫等; 在中间语句的作用一般是结构上承上启下、照应、伏笔; 结尾的语句, 作用一般是深化中心, 升华主题, 照应题目或开头, 使结构严谨等。 3 小学语文赏析句子的方法 一是找准写什么 即写的对象是谁。这是第一步,也相对容易一点。 例 1:“水声重重叠叠,如诉如泣,仿佛神秘幽远的江南丝竹, 裹着万般柔情,从地底下袅袅回旋上升。” 此句写的对象是“水声”。 例 2:“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 1000 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 敌阵,横渡长江。” 此句写的对象是“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 例 3:“据说在一公顷水面上生产的这种藻类,经过加工后可获 得 20 吨蛋白质、多种维生素以及人体所需的矿物质。” 此句写的对象是“藻类新品种” 。 4 精品文档 二是了解怎么写的 即用了什么样的方法来写。这是第二步,较上步稍难了一点。可 以从以下几方面分析:①、从修辞手法上分析;②、从用语、遣词准 确、传神等方面分析;③、从作者描写的角度(感官、人物、环境)分 析;④、从该句在文中的作用来分析。继续以上面三个句子为例: 例 1:“水声重重叠叠,如诉如泣,仿佛神秘幽远的江南丝竹, 裹着万般柔情,从地底下袅袅回旋上升。” 此句采用了比喻和拟人的手法,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雪水流淌给人 听觉上无比美妙的感受。 例 2:“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 1000 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 敌阵,横渡长江。” 此句用“冲破”和“横渡”两个动词, 准确、生动地写出了人民 解放军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 例 3:“据说在一公顷水面上生产的这种藻类, 经过加工后可获 得 20 吨蛋白质、多种维生素以及人体所需的矿物质。” 此句采用了举例子、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具体准确地说明了藻类 新品种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三是明白为什么写 即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这是第三步, 需站在全文的角度来思考, 了解作者的意图。同样以上面三个句子为例: 例 1:“水声重重叠叠,如诉如泣,仿佛神秘幽远的江南丝竹, 裹着万般柔情,从地底下袅袅回旋上升。” 5 精品文档 此句主要表达作者对周庄之水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例 2:“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 1000 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 敌阵,横渡长江。” 此句主要体现作者(毛泽东)的自信与豪迈之情。 例 3:“据说在一公顷水面上生产的这种藻类, 经过加工后可获 得 20 吨蛋白质、多种维生素以及人体所需的矿物质。” 此句有力地阐释了藻类完全可以作为人类未来的粮食这个事理。 然后把这三者巧妙结合起来, 就是对一个句子的较为全面的分析。 例 1:“水声重重叠叠,如诉如泣,仿佛神秘幽远的江南丝竹, 裹着万般柔情,从地底下袅袅回旋上升。” 此句采用了比喻和拟人的手法,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雪水流淌时给 人听觉上无比美妙的感受,表达作者对周庄之水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例 2:“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 1000 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 敌阵,横渡长江。” 此句用“冲破”和“横渡”两个动词, 准确、生动地写出了人民 解放军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体现作者(毛泽东)的自信与豪迈之情。 例 3:“据说在一公顷水面上生产的这种藻类, 经过加工后可获 得 20 吨蛋白质、多种维生素以及人体所需的矿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