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益平-中国企业走出去要有“别人没有的东西”
黄益平:中国企业走出去要有“别人没有的东西” 海关总署2015年初公布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大陆出口总值14.39万亿元,比2013年增长4.9%。如果按美元计算,则2014年大陆出口总值增长为6.1%。这一数字低于当年全国GDP7.4%的同比增长率。 金融机构和媒体分析认为,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中国进出口的高速增长期已结束。在劳动力成本不断高企、人民币持续面临升值压力的今天,来自要素价格更低的新兴市场国家的竞争将越来越明显,中国劳动密集型出口企业将再也无法回避转移或者转型的抉择。 在2015年博鳌亚洲论坛上,有可能给区域贸易格局带来改变的“一带一路”、亚投行无疑是最大热点,也吸引了大量对外投资和出口企业的关注。 《凤凰周刊》特别在论坛期间专访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经济学教授黄益平,结合区域经贸新趋势,为中国出口企业面临的问题和机遇,做出独到分析与解读。 低成本优势已丧失 记者:自2001年中国加入WTO以来,出口贸易进入了改革开放以来增长最为迅速的时期,增长率连续多年保持在20%以上,但是在近几年,增长速度开始放缓,特别是2014年,根据最新官方数据,中国出口增长仅6.1%,已经低于全国GDP的增速,您认为,中国出口增速下降,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今后还有可能恢复高速增长吗? 黄益平:如果和过去比较,作为一个大国,中国的出口已经不可能再以每年百分之二十到三十的出口增长来带动国内的经济增长了,这在世界上是没有先例的。 中国出口已不可能再保持高速增长的一个重要原因,与中国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改变有关。现在的中国已成长为一个经济大国,简单说,我们现在是买什么什么贵,卖什么什么便宜,这就意味着我们继续大规模出口,对世界经济会产生冲击,会挤占其他国家市场份额。 现在,中国的出口贸易份额约占国际市场10%以上,根据测算,如果继续保持过去超过20%的年增长速度的话,每年可能要挤占国际市场份额的两个百分点,两个百分点听起来不多,但是会给其他国家的市场、就业等带来非常大的冲击,国际经济关系也会变得更加复杂。 从国内来说,大国经济也不可能长期依靠出口市场来支撑,中国的出口总值占全国GDP的比重一直很高,如果以目前这么大的规模,还要保持这样的增速,从数量上来说,也是非常困难的。 中国在2001年加入WTO后,出口增长一度非常快,迅速成为制造业大国,主要靠的是低成本的因素。不光是劳动力低成本、资源低成本、能源低成本,甚至连资本都是很便宜的。不过最近几年,中国的低成本优势已经丧失。 未来中国更可能会维持一个相对稳定的出口增长,而不会继续像前些年一样高速增长,这也是当前中国经济新常态的一个特点。 记者:说到低成本因素,近年来中国劳动力成本不断升高,对中国还有多少剩余劳动力的释放空间,学术界一直存在争议,那么,中国劳动力优势真的已经消耗殆尽,劳动密集型企业必须另寻出路了吗? 黄益平:有经济学家认为,中国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仍然很多,可能达40%。但是我个人认为,这种观点缺乏足够准确的数据支撑。首先,很多流动劳动力从农村转移到城市,并没有正式在劳动部门报备,真正留在农村的人口可能没有统计数据显示的那么多;第二,现在留在农村的大多数是45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和16岁以下的青少年,这样的年龄构成意味着农村已经很难向过去那样,大规模地为制造业、服务业提供壮劳力。所以我个人倾向于认为,中国的剩余劳动力已经不多了。 再来看看已经进城的农民工,一个客观事实是,过去十几年来,农民工每年的工资都上升10%到15%。低成本优势的丧失,给中国的产业结构带来了非常大的挑战,出口增长也随之开始放缓。 原本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已经无法再继续,转移还是转型,是出口企业现在面临的一个重大抉择。 从单个企业来看,是继续在国内生产还是在海外生产,属于企业决策问题。从过去的国际经验来看,劳动力优势不再的企业往外走,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自然出现的,是很正常的现象。 但是从整体经济角度来讲,出口企业面临的核心问题并不是转移,而是转型,也就是产业升级问题,也就是能不能形成新的有竞争力的行业和企业。 经济学上常常讲“比较优势”,就是说没有什么优势是绝对的,虽然劳动力成本优势没有了,但是在其他方面可以做得更好一些,比如说,在国际市场上形成技术竞争优势、资本竞争优势等,只有具备了优势,才能参与竞争。 所以这才是一个比较大的挑战,在成本提高已不可逆的情况下,不断有新的行业和企业加入国际市场竞争,中国企业如果希望继续往上走,就要靠技术、靠产品的高附加值和产品质量,需要找到新的核心竞争力,也就是说,必须完成产业升级。 产业升级要找准独特竞争优势 记者:产业升级是这些年一个很热的词,但是究竟应该如何实现产业升级,很多企业可能仍然一头雾水。在全世界范围内,有什么先例可以借鉴学习? 黄益平:企业怎么完成产业升级,我认为答案是五花八门的。从某些方面来说,中国大陆今天碰到的问题,与三十年前韩国、台湾和香港等遇到的问题是一样的。当时,这些国家和地区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高速发展后,也走到了劳动力短缺这个拐点。因为成本上升,很多低端制造业开始转移到大陆珠三角一带。企业的出走,在当时这些国家和地区内部产生了很多悲观的讨论,大家最担心的是,原有的具备竞争力的产业都转移到了大陆,内部会不会形成产业空洞化,以及今后还能做什么。 现在我们再来看,韩国、台湾和香港地区都成功地完成了产业升级,韩国剩下的都是大型的制造业企业,如钢铁、造船、汽车和电子产品等;台湾则成长起了一批制造、设计、创新研发的中小企业;至于香港,是选择放弃制造业,发展服务业。 虽然各自选择的路径不同,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在转型过程中几乎保证了完整的就业,没有出现较大的失业问题,实际上就是完成了产业升级,用我们经济学的一个术语来说,就是跨越了“中等收入陷阱”。 对于现在的中国企业来说也是一样,不管是让产品走出去,还是到海外设厂或者投资,一个很重要的前提就是你在国际市场上是否具有独特的竞争优势,也就是说,不论是品牌、技术,还是管理、营销等等,你要有别人没有的东西。 过去曾有很多中国企业因为有钱,走了出去,但是在技术、管理和品牌上没有明显优势,所以效果不是很理想。现在不同了,国内很多出口企业因为成本压力要往外走,就必须要考虑自身竞争力,考虑有没有足够大的市场,能不能适应当地的文化、法律等各种环境。 记者:韩国、台湾和香港,哪一种产业升级的路径更适合中国大陆学习,或者说可以成为中国产业升级的目标? 黄益平:我觉得这三个经济体的路径都适合中国大陆。因为中国大陆是个非常庞大的经济体,国内各个地方的发展情况都是不一样的。比如上海市,就可以学习香港发展服务业,而山东省可能就不太适合依靠服务业,可以学习韩国,发展大型制造业企业,或者走台湾小企业研发创新路线。我觉得,中国总体产业升级成功之后,应该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