挥之不去的中医情结
挥之不去的中医情结 党志忠,山西省汾阳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一位中医出身的地方官员,从1964年在村里担任赤脚医生到现在,四十余年来念念不忘振兴中医。 初次与党志忠相识,是在2006年的国际中医肿瘤学术大会上,这次会议云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中医治疗肿瘤的专家、教授和知名药企领导,党志忠以其精彩的报告和出众的才华吸引了大家的目光。 当赤脚医生,为群众减药费70% 说起中医药,党志忠总有说不完的话题,但是他最先说的还是当初当赤脚医生的经历。 党志忠出身于中医世家,其曾祖父是清朝末年当地的名医。其祖父继承父业继续行医,其父亲是国民党邓宝珊部的医官,“公干”之余,开了一家药房坐堂门诊。党志忠七岁时,其父亲便逼着他背药性、汤头歌诀。中医的种子就是那时候种下的。 1970年春天,在“六二六”指示的指引下,全国乡村都办起了合作医疗,由于党志忠生于中医世家,秉承家传,从小就学习和继承了父辈的中医药疗法,在县里包队干部的信任和支持下,汾阳县峪道河镇峪口村卫生所的建设工作就交到了党志忠手里。于是,他白天下地干活,晚上潜心研读中医古籍。有良好的高中知识基础,再加上父亲的点拨,他进步很快。几年下来,谁家有个头痛脑热,只要党志忠得知消息,就主动去义务诊病。经过不断的积累和实践,他遵照“合作医疗”自种、自采、自制、自用的办所方针,在生产队辟出的土地上,亲手种下了生地、元参、紫苏、川芎、菊花、白芷等十几种中药材。稍闲时,他便带领其他人员翻沟越梁采集野生药材。 卫生所的建立,给乡亲们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党志忠的办所宗旨是:“大病不耽误,小病、中病不出村。”病人来了,针灸、推拿、埋线、拔罐、穴位注射、输液输氧,这一套他全拿得下来,加上预防适时,复查上门,工作越搞越红火。在峪口村卫生所,党志忠一干就是八年多。他担任所长期间,生产队不拨款,社员年底分红不扣款,诊费全免,药费免70%,所里的一切开销全靠自力更生解决。所里的“家底”也由大队最初拨出的250元,发展到1978年的5000多元。如今看来。这个数字也许微不足道,但对于改革开放前的汾阳县农村,对于一个小小的村办卫生所来讲,却近乎天文数字。1977年底,党志忠代表峪口村卫生所出席了县群英会,受到了县委、县政府的表彰。1979年,经全省统考,党志忠被县中医院录取,转为国家干部,定为中医师。 当副院长,培养中医接班人 1984年,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在总设计师的带领下,进入了快车道。这一年6月,党志忠被任命为汾阳县中医院业务副院长。 古汾州祖传中医颇具实力,早在清末民初年间,全县已形成了“四大家、八小家、七十二家毛毛家”的中医阵容。然而,经历了半个多世纪后,他们的徒弟也迈入了古稀之年。中医队伍的后继者寥寥无几。如何承上启下,发展汾阳中医事业成为党志忠最关心的问题。 1985年6月,党志忠在县卫生部门的全力支持下,召开了“振兴汾阳县中医大会”,省卫生厅领导、吕梁地区卫生主管部门领导、专家、教授与全县中医会聚一堂,切磋技艺,交流学术,共商振兴汾阳中医大计。同年10月。党志忠提议在中医院为名老中医从医60周年、50周年、40周年举行专题纪念会。给行医25年以上者发荣誉证书,以此激励新一代中医从业者对中医事业的信心,增强了全县中医界的凝聚力,推动了全县中医事业的发展。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党志忠被选为县七届政协常委,作为中国民主建国会会员,他与主任委员一道,以县中医院、城关卫生院为依托,连续举办了两期“汾阳县中草药材识别、加工、炮制培训班”。中草药的加工炮制,是中医领域中不容忽视的重要环节,其中的学问既深奥又复杂。有的医生只知道开药方,即使把药材拿到眼前,也不一定能认识。有的药剂管理人员只知道照方抓药,这种两头脱节的现象极易造成药物中毒事件。举办培训班的目的是请名老药剂师言传身教,现场示范操作,使基层卫生院人员业务素质得到明显提高。 通过挖掘、整理、总结、推广中医经验,党志忠利用业余时间创办了《汾阳中医》,刊物面向全县,没有门派歧视,取消资格上的限制,凡涉及到中医和中西医结合方面的经验、理论、临床实验、病情病例分析,小发明、小验方等均可投稿。从1980年创刊到1995年共编辑出版了46期,每期平均5万余字。其中不少优秀学术论文被省级以上的医药期刊转载。在编稿过程中,他总结名老中医经验。提出进行专科专病的课题研究。 上世纪80年代中期,汾阳县中医院面临着新的挑战。山西省临汾、运城等地,中医研究已经生机勃勃、成果累累。而汾阳中医院则依靠几位年迈的老中医坐堂。作为副院长的党志忠深刻意识到本县中医事业发展面临的困境,并与院长共同探讨、研究汾阳中医院的出路,勇于提出改革的思路,打破现有的局面,推行专科办院的思想,全院重新组建起7大专科,办起了肿瘤、心血管、骨关节、痔瘘、气管炎等专科,方向明确,各有侧重。新管理方案的出台,初步形成汾阳县中医院发展的特色和规模,省卫生厅对此改革举措表示赞赏并且支持10万元,县投资60万元建起中医院门诊大楼,今年又投资160万元建成住院大楼。由于党志忠的模范带头作用和工作成绩突出,受到了相关部门二次记功表彰。 当人大副主任,再出科研成果 离开县中医院,担任汾阳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后,党志忠仍未放弃对他所热爱的中医事业的追求。1990年12月,抗癌新药“复方回春丸”的专家鉴定意见汇总会在山西省肿瘤医院召开,此次汇总会由省肿瘤医院,省中医研究院,山西省中医学院,省人民医院,省科委成果处专家、教授及主要负责人参加。党志忠是此次鉴定项目的课题组组长。山西省肿瘤医院院长、中国抗癌协会副理事长代光寿教授当场签发了鉴定结果。攻关、研究、临床试用长达五年之久的抗癌新药,终于得到了省内权威部门的认可。 为了让“复方回春丸”的疗效得到进一步的科学验证,1991年夏,他们主动对该药进行了全国最高级别的毒性药理试验,即药效学试验。在中国中医研究院、中国中药研究所进行了历时5个月,连续3次试验。各种数据汇成了一个肯定的结果:“抗肿瘤丸对儿210癌细胞的抑制作用,3次实验,平均抑制率达97.18%。”1993年,“复方回春丸”获得了山西省科研进步三等奖。2007年,汾阳市卫生局授予党志忠“肿瘤名医”称号。在社会各界的认可和支持下,由党志忠担任主任的汾阳市中医药研究所中医肿瘤康复中心挂牌成立。一位65岁的食管癌病人,肿瘤细胞直径达17.5公分,水乳不进已五天,生命垂危:一位86岁食管癌转移肺癌的病人,经党志忠治疗后均转危为安,恢复如常人。 由于党志忠在中医领域的突出贡献,2006年11月,党志忠应邀参加中华中医药学会召开的“2006年国际中医肿瘤学术大会”,当选为中华中医药学会肿瘤分会委员,他发表的优秀论文被收入大会会刊。 第 5 页 共 5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