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生活,让思想品德课堂更精彩
回归生活,让思想品德课堂更精彩 摘要: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的生活情景和社会生活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理论,从而体现“源于生活,寓于生活,为生活服务”的理念,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堂 生活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思想品德课程将正确的价值引导蕴涵在鲜活的生活主题之中,注重课内课外相结合,鼓励学生在实践中进行积极探究和体验,通过道德践行促进思想品德的健康发展。”人民网曾做过调查,在诸多学科中,喜欢思想品德课的学生比例排名倒数第三。数据之所以不尽如人意,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当前大多数思想品德课片面追求知识的灌输,课堂设计没有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出发,难以激发起学生的有效思维,没有共鸣,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因此,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是必然的和迫切的。那么,如何回归生活,让生活走进课堂,使我们的教学变得更加精彩呢? 一、走进生活,在生活中体验 走进生活就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引领学生进入创设的生活化情境,创造条件让学生去体验某种事实,体验某一过程,体验某种结论。要想“把生活引入课堂”,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就要有意识地寻找与课本知识有联系的、学生熟悉的场景和生活事例,从而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感受其情,感悟其理。 波利亚说过:“教材给予我们的只是一个话题。”这个“话题”需要教师去创造、加工。在课前,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多做调查,听听学生在说什么,看看他们在做什么,想想他们有什么困惑。教师还应结合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了解学生的生活体验,以便在教学中创设各种生活情境让学生回归熟悉的生活,为直奔学习主题“铺路搭桥”。 例如,在讲《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这部分内容时,我在课前让学生进行了“日子越过越好”的主题调查,并制定了相关调查表,让学生请教家长或亲戚朋友,了解改革开放30多年来人们生活条件发生的变化。当课上学生展示调查结果,一组组真实的数据展现在学生面前时,学生的感触是很深的。又如,在讲《科学发展观》这部分内容时,我先给学生出示了“5·12汶川大地震”时一幅幅全力抢救受困人员的动人场景的图片,然后设问:在抗震救灾中为什么党和政府反复强调“救人是重中之重”?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热情高涨,通过回忆多媒体提供的场景,身临其境地体验出“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这一重点知识。 二、参与生活,在生活中感受 陆游曾说过:“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就告诉我们,教师千言万语的说教比不上学生在亲身体验中获得的点滴感受。从学生学习的角度看,参与生活是为了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使这种知识在运用中得以巩固并转化的一种能力。 陶行知说过:“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由此可知,教育必须植根于生活的土壤才不至于成为“无源之水”。生活中处处有素材,教师应善于捕捉,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在生活中发展个性和能力,体验获取知识的愉悦与成就感,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例如,在讲授完《我和父母》这一课后,我布置了“给父母写一封信”和“帮父母做一件力所能及的家务事”这两项课后作业,并让学生在完成后进行交流、谈感受。通过这样的参与活动,使教学主题得到了升华。又如,在讲授“实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这一热点问题时,我设置了“校园环境调查”这样一个小活动。活动设置了“本班教室环境状况”“校园内的卫生死角情况”“学生宿舍环境状况”“学校食堂环境状况”“校园内绿地面积与比例情况”“校园内污水排放、处理情况”等方面的调查。学生统计好调查数据后,将结果公布在学校宣传栏上,并号召全校师生为改进、保护校园环境献计献策。在汇总所有材料后,学生代表向学校相关部门提出建议,并向全校发起保护校园环境的倡议。这项活动很好地体现了课程标准所要求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有机统一。 三、感悟生活,在生活中拓展 传统思想品德课教学,过于强调教材内容的系统传授,侧重知识点的讲解,学生感觉很枯燥。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教科书应是“活的,真的,动的,用的”,而不是“死的,假的,静的,读的”。教材中的语言文字只是一种抽象的符号,没有生命,没有情感,但它来源于生活,字里行间往往传递着生活的气息,渗透着生活的情感。因此,教师的教学内容不应拘泥于教材,要对教材进行“二次”创造,包括对教学内容的改造、充实和重组。此外,教师还要充分利用和挖掘教材外的教学资源,有针对性地增添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社会现象和事例,切实增强思想品德课教学的针对性和时代感。 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每一课时,都有它的学习主题,学生学后,总会有所感悟,结合自身的生活体验,必然会引发某些触动。我在每一节课教学的最后总要留出几分钟时间让学生根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来谈谈自己的感悟与收获,这样的小结能帮助学生进一步升华道德认识,使课堂更具生活气息。“生活和教育是一个东西,不是两个东西。”因此,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将触角伸向广阔的大课堂,让学生在课前或课后走进社会,亲身体验生活,通过开展社会调查、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参加社会访谈等形式,将书本内容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将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从而使学生学会观察自然、观察社会,并从中感悟生活。 例如,在讲授《师生情谊》这一课时,我以一首学生熟悉的歌曲《老师,您好》再现生活中师生生活的种种场面。当MTV中掠过的一幅幅学生熟悉的生活画面时,学生已不知不觉地进入课堂教学环节中。接着,我出示了自己收集的名人尊师的相关资料,并启发学生回忆自己为教师做过什么,进而分小组让学生扮演教师的角色。通过体验活动,学生明白了教师为教育付出的艰辛,感受到教师理应受到尊敬。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因此,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整合教育资源,密切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借助现代教育技术,让课堂充满生活、充满趣味、充满激情。我们相信,构建生活化的课堂,一定会使思想品德课焕发出更多生命的活力,留下一个个更加精彩的镜头。 参考文献: [1]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3). [2]陈旭远.推进新课程.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责编 张翼翔) 第 5 页 共 5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