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脚手架事故成因及预防对策
一、脚手架事故成因深度剖析 (一)人为因素主导 在建筑施工进程中,各级管理人员的违章指挥行为成为事故频发的关键诱因之一。与此同时,一线操作人员自身的违章作业现象也屡见不鲜,进而引发了大量安全事故。特别是脚手架搭建与拆除工作的架子工群体,在作业过程中,部分人员未严格按照规定正确佩戴安全帽和安全带。许多工人凭借所谓的 “丰富经验”,心存侥幸,嫌佩戴防护装备麻烦,错误地认为只要自身小心谨慎,即便不戴安全帽或不系安全带也不会遭遇危险,由此导致的高处坠落事故时有发生,令人痛心。此外,一些作业人员安全意识极度淡薄,对潜在的危险缺乏足够的预估能力,对于施工现场存在的安全防护漏洞,如防护设施缺失、损坏或设置不合理等问题,不能及时察觉并报告,这无疑为事故的发生埋下了伏笔。 (二)物质条件隐患 脚手架搭设不符合规范要求的情况在不少施工现场较为普遍,这构成了严重的安全隐患。具体表现如下:其一,脚手架操作层的防护措施不到位,未能为作业人员提供可靠的安全屏障;其二,密目网、水平兜网的系结不牢固,存在松动、脱落的风险,且未严格按照规定设置随层兜网和层间网,大大削弱了防护功能;其三,脚手板的设置不符合标准,如脚手板的铺设不平整、板与板之间的间隙过大或过小等问题,均可能导致作业人员在行走或操作过程中失足坠落,进而引发伤亡事故。另外,部分脚手架采用劣质材料制造,材料的刚度、强度等关键性能指标无法满足安全要求,且在投入使用前未经过必要的严格检验检测,这使得脚手架在承载作业人员和施工材料时,极易发生坍塌等重大事故,造成不可挽回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三)安全管理漏洞 脚手架搭设与拆除作业时,施工单位本应依据工程实际情况编制详尽、科学的安全技术方案,以指导施工全过程,确保每个环节都符合安全规范。然而,现实中却存在部分施工单位忽视这一关键环节,未编制安全技术规范,仅凭施工人员的个人经验盲目操作,这就不可避免地导致违反操作规程和技术规范的行为频繁发生,为重大伤亡事故的发生埋下了祸根。 安全管理方面的另一个突出问题是安全检查环节的缺失与失效。在脚手架的搭设与拆除过程中,许多发生的伤亡事故都与违反技术标准和操作规程密切相关。然而,施工现场的项目经理、专职安全员在进行定期安全检查以及日常巡查时,却未能充分履行职责,未能及时、敏锐地发现存在的问题,或者即使发现了问题,也未及时采取有效的整改措施进行纠正和完善,从而使得一些原本可以避免的重大生产事故最终还是不幸发生,给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和企业的财产造成了巨大损失。 二、脚手架事故精准预防对策 (一)严守安全操作规程红线 1. 作业层防护高标准落实 o 脚手板铺设规范:脚手架作业层务必满铺脚手板,板与板之间紧密相连,无缝隙,确保作业人员行走安全。当作业层脚手板与建筑物之间的缝隙大于 150mm 时,必须及时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如设置防护挡板等,防止人员或物品从缝隙中坠落。 o 安全网质量与安装严格把控:安全网应选用符合国家标准、质量可靠的平网,并确保系绳牢固系紧,严禁出现漏洞或松动现象。一旦发现安全网破损严重,失去防护效能,应立即停止使用并更换,绝不允许抱有侥幸心理继续使用,以免发生危险。 2. 连墙件设置精准到位 o 间距合规:连墙件的布置间距不仅要满足精确的计算要求,同时还应确保不大于最大允许间距,以保证脚手架与建筑物之间的连接稳固可靠,有效抵抗风荷载、施工荷载等外力作用,防止脚手架发生倾斜、坍塌等危险情况。 o 位置合理:连墙件宜优先靠近主节点设置,其偏离主节点的距离应严格控制在不大于 300mm 的范围内,确保连墙件能够充分发挥其对脚手架的拉结和稳定作用。此外,连墙件应从底层第一步纵向水平杆开始设置,若因特殊情况无法按此要求设置,则必须采用其他经论证可靠的固定措施,以保障脚手架的整体稳定性。 o 布置形式科学:连墙件的布置形式宜优先选择菱形布置,这种布置方式在受力性能上更为优越,能够更均匀地传递荷载。当然,在某些特定情况下,也可采用方形、矩形布置,但需确保其满足相应的安全要求。对于一字形、开口型脚手架,其两端必须设置连墙件,且连墙件的垂直间距不应大于建筑物的层高,同时不应大于 4m,以防止脚手架在端部发生失稳现象。 o 连接方式可靠:高度 24m 以下的单、双排架,宜采用刚性连墙件与建筑物进行可靠连接,这种连接方式能够提供较强的抗拉力和抗压力,确保脚手架的稳定性。在实际施工中,亦可根据具体情况采用拉筋和顶撑配合使用的附墙连接方式,但严禁单独使用仅有拉筋的柔性连墙件,因为柔性连墙件无法有效限制脚手架的位移和变形,存在较大的安全风险。对于高度 24m 以上的双排架,则必须采用刚性连墙件与建筑物可靠连接,以满足更高的安全要求。同时,连墙件中的连墙杆或拉筋宜尽量水平设置,当受现场条件限制无法水平设置时,与脚手架连接的一端应下斜连接,而不应采用上斜连接,这样可以更好地保证连墙件的受力性能,防止其在受力过程中发生脱落或失效现象。 3. 剪刀撑设置科学严谨 o 跨越立杆根数合理:每组剪刀撑跨越立杆根数应严格控制在 5 - 7 根之间,这样的设置能够在保证脚手架侧向稳定性的同时,充分发挥剪刀撑的加固作用,有效抵抗脚手架在水平方向上的外力作用,防止其发生侧向变形和倒塌。 o 设置位置与方式正确:高度在 24m 以下的单、双排脚手架,必须在外侧立面的两端各设置一组剪刀撑,并由底部到顶部随脚手架的搭设连续设置,形成一个稳固的三角形支撑体系,增强脚手架的整体刚度和稳定性。对于高度在 24m 以上的双排架,在外侧立面必须沿长度和高度连续设置剪刀撑,确保整个脚手架在各个方向上都能得到有效的加固,提高其承载能力和抗风能力。此外,剪刀撑斜杆应与立杆和伸出的横向水平杆进行可靠连接,确保剪刀撑能够有效地将荷载传递到脚手架的其他部位,共同承担施工过程中的各种作用力。剪刀撑斜杆的接长均应采用搭接方式,搭接长度应符合相关规范要求,且在搭接处应采用不少于两个旋转扣件固定,以保证接长部位的强度和稳定性,防止在受力过程中发生断裂或松动现象。 1. 横向水平杆设置精准稳固 o 主节点处关键设置:主节点处必须设置一根横向水平杆,且要用直角扣件扣接牢固,严禁擅自拆除。主节点是脚手架结构中的关键部位,横向水平杆在此处的设置能够有效地增强脚手架的整体稳定性,保证立杆之间的连接牢固可靠,防止立杆发生位移和变形,从而为施工人员提供一个安全稳定的作业平台。 o 非主节点处合理布置:作业层上非主节点处的横向水平杆,应根据支承脚手板的实际需要等间距设置,最大间距不应大于纵距的 1/2。这样的设置可以确保脚手板在横向方向上得到均匀的支撑,避免因支撑不均匀而导致脚手板出现翘曲、变形等问题,进而影响作业人员的行走安全。同时,当使用钢脚手板、木脚手板、竹串片脚手板时,双排架的横向水平杆两端均应采用直角扣件牢固地固定在纵向水平杆上,进一步增强脚手板的稳定性和承载能力,防止脚手板在使用过程中发生滑落或位移现象。 2. 脚手架拆除规范有序 o 拆除前准备周全:在拆除脚手架之前,必须对脚手架的扣件连接、连墙件、支撑体系等进行全面、细致的检查,确保其符合构造要求。根据检查结果,对施工方案中的拆除顺序和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