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有一种精神叫公诚勤朴西北大学.doc
编者按一百零五年太久,有一种精神的声音却依旧穿越时空回响在我们耳旁;一百零五年时光太长,却从未冲淡我们对“公诚勤朴”的追求。从建校到百年又五的盛庆,走过了太多的曲折,体会了太多的艰辛,没有精神的支持西大如何能成就今日的盛况那谆谆校训只四字,却包括了纷繁复杂的内涵和外延,伴着我们从过去迈进未来。这种精神在不经意间已融入我们心灵深处,成为每个西大人一生的印记愿你能与我们一起,重温西大给我们留下的精神感动。我们有一种精神叫公诚勤朴西北大学文学院的贾三强教授,有一个理想,那就是有那么一天,可以振兴西北大学的文学院。毕竟对于这个培养出贾平凹、王刚、何西来、雷抒雁一大批文化界名人的地方,它已经沉默了许久。西北大学经管院的任保平教授的一个愿望,就是能够在西北大学再培养出一批如张曙光、张维迎、魏杰、刘世锦那样的经济学家。西北大学考古学的王建新教授,当他率先在中国考古界提出“三位一体”的理论时,在他身后,依然思考着该让西北大学,这个曾经支撑着中国考古界半壁江山的高等学府,如何重新恢复“两大一院”的声威。西北大学的舒德干教授,这个在自然、科学以第一作者发表10篇论文的大学者,在北京的高校出重金挖他时,他说了一句话我爱西北大学。西北大学,这所中国西北地区最早的国立综合大学,坐落在西安六百年古老明城墙下,到今天已经走过了105年。当1901年,西太后慈禧为八国联军所累,一夜狂奔几百里,惶惶乎如丧家之犬从北京城一路逃到13朝古都西安时,她才明白,是应该颁发昭令废科举,办新式学堂,维新变革拯救国家的时候了。次年,陕西西安,这个西北重镇,第一所大学堂就在这样的救亡图存的历史大背景下成立了。第一任校长,当时还是称之为总办,是个清朝光绪朝的进士,叫吴树棻。10年之后,陕西大学堂正式改名为西北大学,原籍河南沁阳。出生于西安,同盟会成员的张凤翙大都督,出任西北大学创设会会长,原陕西省法政学堂校长钱鸿钧则成为西北大学第一任正式校长。只可惜,在风雨飘荡中的旧中国,也是今日变换大王旗,乱烘烘你方下场,我上场。当张凤翙因为与袁世凯政见不合被调离陕西后,新来的都督陆建章开始推行袁大总统的命令,其中一条居然是要停办西北大学。这一停就是10年。等到河南军阀刘镇华入主陕西,为收买民心,提出要重办西北大学时,已经是1924年。仅仅过了两年,刘镇华为了恢复自身在陕西的统治,调集十个师的兵力围困西安达8个月之久,史称“两虎守长安”。在这一场古都西安滔天浩劫中,西北大学遭受了灭顶之灾,人员伤亡惨重,以至时任校长去上海北京措款时,一去不返,进城的英雄冯玉祥先是把西北大学降格为中山学院,接着又成了一所高级中学。西北大学两个源头之一“陕源”就这样在军阀混战中恢恢湮灭了。是时已是国共之争的尾声,国内大局已定,而此刻的西北大学,距离安定下来刚刚不到三年,就要又面临一次生死的抉择。南京的教育部与地方军政长官胡宗南的电报一封接着一封,要这所西北教育界领军学府尽速南迁成都。延安方面则派出专人游说,希望西大老师学生们留下来一起建设新中国。杨钟健有些迷茫,西北大学也有些迷茫,数月之间,迁校与护校之间的争斗愈演愈烈,校长本人甚至险遭行刺,何去又该何从,校园里两派之间态度已呈泾渭分明之势。校长杨钟键最终还是选择了留,教务长岳劼恒也留了下来,但是法商学院院长孙宗钰却带着几十个学生出走了。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次年仲夏,史学巨匠侯外庐带着的任命状和签署的政务院委任状,到西安就任西北大学校长。那是西北大学历史上最好的一个时代,侯外庐颇有大家之气,兼容并包,礼聘贤士,在他主政下,西北大学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中央教育部考察各地后,号召全国高校要向西北大学学习,西北大学成了当时教育界的一面旗帜,那一刻,西北大学是如此的意气风发。是中央教育部直属的14所综合大学之一不说,各个学科更是大师云集,主持之人均是当时中国学术界的晓楚之材。除了校内四大院士(当时称呼为学部委员)如雷贯耳外,在校的其他学术大师也是大名鼎鼎,如历史系的陈直、陈登原、马长寿,体育界的王耀东,地理界的傅角今、王成组,文学界的张西堂、傅赓生、郝御风,物理界的岳劼恒、江仁寿然而,一切的一切却是如同昙花一现。1952年,全国院校调整开始。首先,医学院先被拆分出去,后来演变成为西安医科大学,最终在50年以后中国又一轮的高校大调整中成了西安交通大学的医学院。接着,经济、银行、会计三系被合并到兰州大学(1952年),外语系独立为西安外国语学院(1952年),英语系划归到北京大学(1953年),民族系后来是西北民族学院的主干(1952年),以师范学院与教育系为基础建立了陕西师范大学(1954年),法学院转为西北政法学院(1958年),财经学院转为陕西财经学院(1960年)一次又一次的拆分后,到1962年,这所后来被高教界称为“西北高校之母”的学校,只保留文理科少数的几个院系中文、历史、地质、化学、生物、物理、数学。西北大学元气大伤。院校调整的风潮终于是过去了,但是,对于西北大学,这所饱经磨难的学校,更大的灾难却是刚刚开始1958年,侯外庐上调北京,出任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从延安来的副校长刘端棻就任西北大学第十五任校长。这位后来在西北大学校史上被记载为“喜欢席地与学生座谈”“提倡艰苦朴素”的革命家,事后被证明并不适合领导一所高等学府,至少并不是一位有远见的领导者。在他曾撰写相关其个人生涯的回忆录中,对其工作十余年的西北大学是只言片语,语焉不详。当年开始的“大跃进”运动席卷全国,在高教界,为了配合当时的政治形势,把中央直属大学下放地方在一个内部会议上被达成了共识。在陕西,下放大学的名单是西北大学和西安交通大学,政治运动的风波已经逐渐吹到平静的象牙塔里1962年,全国经济形势有所好转,同时也发现下放学校在各个方面都不尽人意,中央教育部决定将下放的大学重新划归直属,只是没想在陕西却碰到了一个软钉子。当时的陕西省省委书记李德生向中央打报告,要求中央下放或搬迁一所大学为陕西省所属,以支援陕西的经济建设。当中央的领导将这层意思在直属大学校长书记内部会议通报时,其他的高校代表都沉默不语,会场一度冷场。刘端棻,这位李德生在延安的同事,站了出来,事先也没有与学校的那些名教授们商议,一口应承了下来在那次会议上,被下放地方的综合大学还有云南大学,既然西北有西北大学,那么西南也应该有一所,这样才平衡嘛免得西北大学一所太孤单1962年,西北大学最有名望的7位教授被评选为“五老二寿”,分别是地质的张伯声、郁士元,物理的岳劼恒,江仁寿、数学的刘亦珩,体育的王耀东,历史的马长寿。只是谁也没有想到,这已经是西北大学衰败前的回光返照1966年,文革开始。西北大学与共和国一起坠入苦难的深渊。老北平大学遗传下来的“民主自由”精神被破坏殆尽,那些被冠为反动学术权威的教授们一批又一批被打倒,同年,西北大学停办,所有老师学生下放农村接受再教育1977年夏,当郭琦受上级委派出任西北大学第十六任校长时,才发现西北大学这个摊子烂得比他想象的还要严重,要钱没钱,要人没人十年的动乱让这所西北第一校完全没有了秩序。躲过那场浩劫的教授们都已经老了,新近的老师又太年轻,师资队伍严重的青黄不接。而最最严重的问题是办学经费。陕西太穷了,财政上都要靠国家补贴,哪里还有心思发钱